top of page
  • 蕭頌華醫生

心臟科專科蕭頌華醫生 - 防顫心法 心跳忽快忽慢勿輕視


心房顫動為心律不正最常見的一種。患者比例佔本港成人人口約1%。研究發現,房顫患者的中風機會較一般人高5倍。數據顯示,本港每年大概12,000宗中風新症中,有約25-30%由房顫引起。


正常心臟規律跳動,將血液泵至身體不同器官。房顫患者則因心臟不規則跳動,或過快、或過慢、或紊亂,妨礙血液在心臟正常流動,最終在心房形成血塊。血塊若泵至腦部,便有可能引起缺血性中風。


隨着年齡增加,房顫的患病風險亦會提升。香港大學內科學系臨床教授、心臟科專科蕭頌華醫生指出,「65歲以上人口,每100人有4人患房顫;80歲的患者比例則增至每8-10人便有1人,可見心房顫動極為普遍。」此外,高血壓患者、曾通波仔、患心瓣疾病或心臟衰竭者,亦屬心房顫動高危一族。


長者難察覺徵狀


心房顫動並非無跡可尋,病徵包括:


◆ 心跳過快或心跳微弱且紊亂

◆ 氣促或呼吸困難

◆ 頭暈或頭昏眼花

◆ 疲倦、虛弱


但蕭醫生指,徵狀只在年輕患者身上才會較多及明顯。「年長人士感覺較不敏銳,當病徵如心跳過快、氣喘出現,可能亦感受不到,往往要到發生中風,才知道原來已患房顫一段時間,但屆時或已太遲。」


心電圖捕捉元兇

心電圖有助診斷心房顫動,但亦視乎房顫的持續時間長短而定:

- 持續性心房顫動

房顫從早到晚持續發作者,適合使用靜態心電圖。


- 間歇性心房顫動

房顫時有時無,間歇出現。可以長時間心電圖如3-7天24小時心電圖捕捉心律不正,現時不少電子產品如智能手表、手環等也配備心電圖偵測功能,有關紀錄可讓醫生及早診斷。

- 極高危患者

例如曾中風卻無法確定原因者,可安裝植入式心臟監察儀長期監察心跳。儀器可監察時間達三年以上,且具遠程監控功能,可即日將訊號傳送給醫生,以防止中風。儀器可透過小型手術於10分鐘內完成安裝,過程猶如寵物置入晶片般簡易,更可長期準確監察心跳。

治療首重防中風

一旦確診房顫,可透過藥物控制及手術根治。治療目標共有三方面:


1) 預防中風

房顫時心臟在震動,微細瘀血會在左心房的心耳形成,瘀血直徑或達半厘米,一旦衝上腦部,便會堵塞大血管,引發嚴重中風。「大瘀血可堵塞1/3個腦部,病人通常會永久殘障。」要預防房顫引發中風,可透過服用薄血藥,稀釋血液,減低瘀血形成可能。「與傳統藥物不同,新一代薄血藥更為進步,可減低中風機會約八成。」


曾嚴重出血的病人並不適合服用薄血藥,可進行左心耳封堵手術,以微創方式堵塞左心耳入口,避免血液停滯左心耳而產生血塊。


2) 減少心衰竭

心房顫動時,心跳快而不均,泵血效能轉差,令病人易氣喘、不適。導管消融手術有助糾正心跳,主要用於年輕患者,可根治房顫。至於年長人士,則可以藥物減慢過快的心跳,以降低心衰竭風險。


3) 減少病徵

沒有中風、心衰竭,但病徵如心跳、氣喘等嚴重且明顯的年輕患者,適合以藥物減慢心跳,以減輕不適。


篩查助及早發現

要及早發現房顫,防患未然,篩查是目前最有效方法。「我們曾進行最多達32,000人的房顫篩查,發現平均有2-3%人患有心房顫動卻不自知。」以下房顫高危一族,建議及早接受篩查。

-65歲以上

-高血壓或糖尿病患者

-心臟病患者

由於房顫發病率普遍,即使篩查並無發現,亦不代表日後沒患此病風險。蕭醫生建議,平常求診時,不妨請醫生一併檢查脈搏或做心電圖。「這亦是有效的篩查方法,國際指引亦有建議。再進取些,可以家用心電圖機,每天為自己心跳做初步分析,可有助及早發現房顫。」

房顫真實個案分享

蕭醫生分享一宗真實個案。一位在本港任職的60多歲菲傭,於社區篩查中發現患有房顫,由於藥費較貴,每個月約需700多元,醫生正掙扎如何如實告知,未料對方得悉藥價後,竟完全接受。「她來港十年,一直照顧一位中風長者,所以深知中風的後果,藥費對她來說不是問題,他最怕的是中風,故反而很慶幸房顫能及早發現,減低日後出現併發症的可能。」


心房顫動預防小貼士

◎ 控制血壓

◎ 控制體重

◎ 治好睡眠窒息


45 次查看0 則留言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