糖尿病無法根治,只能靠藥物、節制飲食及持恆運動長期控制。
要持續維持血糖平穩,三者缺一不可,確是紀律、定力及耐力的考驗,難度極高;惟任由血糖失控波動,便無異於助長併發症肆虐,代價更高。這個棘手的長期病到底是否有逆轉可能?
剛於去年9月發表的一項英國研究發現,透過減輕約10%體重,有70%二型糖尿病患者病情得到緩解,毋須服藥但血糖卻能回復正常。研究揭示脂肪在二型糖尿發病機制中擔當關鍵角色,可會為擺脫糖尿帶來曙光。
ReTUNE研究:70%緩解
此項名為ReTUNE的研究,由英國紐卡素大學Roy Taylor教授引領,研究結果於去年在第58屆歐洲糖尿病研究協會年會發表,共有20位BMI平均為24.8的二型糖尿患者參與,他們的患病年期平均為2.8年。
參與者須經歷3個減重周期,目標為減去現有體重的10-15%。每個周期包括:
- 每天800卡路里低熱量飲食(代餐及非澱粉類蔬菜組合),為期2-3星期
- 再緊隨5-6星期的體重維持期
期間停用降糖藥物。最終,他們整體均減重約10.7%,並維持至少6個月至1年。
磁力共振掃描結果顯示,參與者的肝臟脂肪由4.1%降至1.5%,胰臟脂肪則由5.8%減至4.3%。而腰圍則由平均90厘米大幅減至79.7厘米。
當中有14人(70%)的糖尿病得以緩解,糖化血紅素(HbA1c)由平均7.1%降至6.4%,胰島素分泌功能回復正常,毋須再服降糖藥物。
DiRECT研究:36%緩解
較此項研究更早展開,並於2019年發表的DiRECT研究,同樣以低熱量飲食驗證緩解糖尿病的可能,結果同樣獲得令人振奮的研究成果。
參與者年齡介乎25至65歲,確診糖尿病少於6年,BMI介乎27-45。在長達兩年的研究中,他們參與的體重管理項目主要包括:
- 每天進食850卡路里,但維他命及礦物質充足的低熱量代餐,為期12-20星期
- 及後逐漸恢復正常健康飲食,為期2-8星期,並持續控制體重
兩年後,參與者平均降重15公斤。首年研究結果發現,有近一半(45.6%)的參與者糖尿病得到緩解;到第二年,這一半的緩解者中,亦有70%的緩解情況持續。綜合兩年的研究,整體共有36%患者的糖尿病得到緩解。
值得留意的是,研究反映糖尿病與體重密切相關。近三分二(64%)於第二年仍持續緩解的患者,均減重多於10公斤。到底脂肪積聚,跟糖尿病的發病有何直接關連?而減重是否就是擊退糖尿病的終極方法?
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胡依諾醫生指出,當然糖尿病仍有些不可控制的因素如基因遺傳、年紀,但可控制的因素,其中一個與之有莫大關係的就是體重。
「很多研究顯示,糖尿病發病是因為胰島素阻抗。胰島素擔當運輸的角色,將血液中的糖分吸收後帶入細胞,讓身體運用。如身體出現代謝紊亂,尤其是胰島素阻抗,胰島素便無法發揮效力,血糖便會上升,糖尿病很大原因由此而起。而身體一些異位脂肪(Ectopic fat),尤其肝臟、胰臟這些不應該出現脂肪的器官,如出現大量脂肪,更會提升胰島素阻抗可能。故多年研究發現,體重及糖尿病的發病有很直接關係。」
脂肪錯配 BMI的盲點
這些看不見的脂肪,是糖尿病的隱形炸彈,卻無法從外在反映,因而往往令不少人誤以為,糖尿病只是肥胖人士的問題。
「事實上,亦有不少磅數不高的人患上糖尿病。原來他們外表不胖,磅數不高,BMI甚至沒超標,仍出現糖尿,都是因為脂肪去了錯的地方,如匿藏在肝臟或胰臟。這些外表不肥但內在肥胖的人士,其實也跟BMI超標人士出現糖尿病的病理一致,同樣是因為內臟積聚太多脂肪,引致胰島素阻抗,繼而誘發糖尿病。」
原來,同樣是脂肪,一旦錯配,對人體的威脅便頓時升級。
「每個人的體脂比例也不同,如果在皮下如手、腳、臀部,甚至是肚皮位置,其實沒太大問題,傳統跟肥胖相關的疾病如心臟病,病理跟皮下脂肪是沒關係的。」
「進一步是內臟脂肪(Visceral fat),是指存在器官與器官之間的罅隙如胃、腸、肝附近,即器官周邊,猶如包裹着內臟,而非在內臟裡面的脂肪,這類脂肪的影響會較多。但有甚麼比皮下脂肪,甚至內臟脂肪更差?就是異位脂肪了,存在器官裡面,更容易構成代謝紊亂。」
中文大學有研究發現,糖尿病患者中,有七成半患有脂肪肝。研究亦發現,BMI小於25的亞洲人,亦有兩成患有脂肪肝,反映脂肪肝非肥胖人士獨有。
「只要攝取的熱量消耗不完,多餘的熱量便需找地方躲藏。身體為了儲存這些能量,便會將之變成脂肪。但脂肪積聚亦取決於基因遺傳、種族等因素,有些人的脂肪比較容易積聚在肝臟裡,這類人即使體重正常,亦較容易出現糖尿病。」
換言之,兩個BMI相同的人,因遺傳、年紀、環境因素等影響,內臟脂肪比例亦可以相差甚遠。
「亞洲人特別屬於BMI不高,但內臟脂肪積聚較多的類型。這就是為何早在20年前,世衛將肥胖以BMI界定時,白人標準跟亞洲人不同。因為一早知道:相同BMI,亞洲人卻較容易積聚內臟脂肪,亦較容易在低BMI情況下發生白人高BMI才會出現、跟肥胖相關的共病,包括糖尿病、心血管病、三高。」
這或許就能解釋,減走體脂為何會有助緩解糖尿病。
減重緩解 非人人可行
但減重緩解糖尿成效縱然震撼,此方法原來並非人人可行,還須視乎所患的糖尿病類型。
2018年於國際期刊《The Lancet Diabetes and Endocrinology》發表、由瑞典隆德大學糖尿病中心及芬蘭分子醫學研究所共同合作、涉及14,775位成年糖尿病患者的研究報告提出,根據身體質量指數(BMI)、糖化血紅素(HbA1c)、β細胞功能、胰島素阻抗、糖尿病診斷年齡、胰島自體免疫抗體(GADA)的指標作為分類,糖尿病應由現時的兩類(一型、二型),分為以下五類:
第一類:嚴重自身免疫型糖尿病(Severe autoimmune diabetes, SAID)
與傳統的一型糖尿病相似。患者因免疫系統問題而無法分泌胰島素,多於幼童及年輕人身上發病。
第二類:嚴重胰島素缺乏型糖尿病(Severe insulin-deficient diabetes, SIDD)
與SAID相似,較常於年輕但體重正常人士身上發病,患者免疫系統正常,卻無法產生胰島素。
第三類:嚴重胰島素阻抗型糖尿病(Severe insulin-resistant diabetes, SIRD)
患者非常肥胖,身體仍能分泌胰島素,但因有胰島素阻抗,血糖無法穩定,有較高腎病風險。
第四類:輕度肥胖相關型糖尿病(Mild obesity-related diabetes, MOD)
患者肥胖,沒有胰島素阻抗,亦沒有代謝綜合症,有機會透過減重令血糖回復正常。
第五類:輕度年齡相關型糖尿病(Mild age-related diabetes, MARD)
患者較年長,糖尿病徵狀較輕微,發病過程較緩慢。
Comentarios